近日,复星联合健康成立6年以来的首次换帅落定。
近日,复星联合健康发布公告称,正式聘任曾明光为复星联合健康董事长。
几天前,该公司此前提交的关于曾明光任职董事长的请示获得了监管核准。目前,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暂未披露该项批复。
(资料图片)
据最新数据,目前复星联合健康偿付能力已低于监管“警戒线”,该公司过去几年多次尝试增资但均未成功,当下已到了不得不增资的程度。
在多次增资失利后,今年5月其公告拟引入新国资股东。据观潮财经了解到,新股东增资入股的条件之一,便是复星联合健康将上海总部、注册地迁至佛山。但迁址不仅涉及人才问题,税收也是很重要一方面。据了解,迁址一事还存在不确定性。
01
“一二把手”均落定
近日,复星联合官网显示,该公司此前向金融监管总局提交了关于曾明光任职复星联合健康董事长资格核准的请示,并于2023年8月2日获得核准。8月7日,正式聘任曾明光为复星联合健康董事长。
早在今年5月,复星联合健康召开了2023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由时任董事长陈启宇主持。会议审议并以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共13条议案,其中包含《关于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增资的议案》、《关于拟提名曾明光为公司董事长的议案》两条重要议案。
曾明光:现任复星联合健康党委书记、董事长。曾任复星集团健康控股健康险筹备组副组长、复星集团健康控股副总经理、中国大地财险监事、人身险部总经理、浙江分公司副总经理等职。
一位内部人士称此次高管更替为:“新时代,要换新思路”。
复星联合健康的主要高管一向比较稳定,陈启宇、曾明光均从2017年任职至今。
此次变动也是复星联合健康成立以来的首次换帅。曾明光升任董事长后,原副总裁赖晓辉补位总经理一职,其任职资格在股东大会后10天内获得批复。
赖晓辉:出生于1977年,1996年毕业于南方冶金学院,后分别获得华东交通大学硕士、美国特洛伊州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复星联合健康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首席投资官。曾任该公司助理总经理、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复星集团健康控股健康险高级总监、中国大地财险人身险部副处长等职。
02
近旷日持久的增资之战 动议迁址
不同于高管任职的稳定,复星联合健康偿付能力近年持续下滑,已低于监管规定的“警戒线”。该公司成立至今共发起4次增资,前三次大股东复星产业投资均计划参与增资,但最终增资因各种原因未成功。
第四次增资 动议迁注册地、迁总部
今年5月,复星联合健康公告第4次增资,本次出资股东为关联方公司复星医药和一家外部企业——广东地方国资企业顺德科创。
复星医药在公告中表示本次增资目的,增资所得款项拟用于复星联合健康补充资本金,以提高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并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同时推动复星集团医药、医疗健康服务等业务与商业保险的合作融通。
观潮财经了解到,为解决偿付能力烦恼,近年复星联合健康一直在尝试增资,但却都不太顺利。此次若成功引入新股东,将成为复星联合健康险成立六年来的首次增资扩股,对其意义重大。
(图源:复星医药第九届董事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临时会议)决议公告)
5月5日,复星医药公告显示,拟与顺德科创以2.56元/股的价格共计出资4.98亿元参与认购复星联合健康险新增发行股份,对应新增注册资本1.94亿元。若增资完成,复星医药与顺德科创分别持有复星联合健康险14%的股权,并列成为第二大股东。
目前,复星联合健康第一大股东为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其与复星医药的控股股东均为复星高科,本次增资完成后复星集团将共计持有复星联合健康28.4%股权。
另外一家拟入股东——顺德科创,为佛山市顺德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全资控股企业。随着股东双方洽谈逐步深入,顺德科创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复星联合健康注册地由广州迁至佛山,公司上海总部也要搬过去。
迁总部址、变更注册地,一般会伴随控股股东、控制权的变化而发生。此次即使增资成功,该国资也并非第一大股东,加之涉及税收、人才等难题,迁址或许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之前股东间有过迁址的磋商,但结果尚不明确。
在此之前,复星联合健康共尝试过3次增资,但均未成功。
首次增资
在其成立近3年时,2018年9月,复星联合健康提出首轮增资方案。复星产投、宜华房地产共出资3.85亿,公司注册资本由5亿元增加至8.85亿元。其中,复星产投持股比例从20%提高至33.05%,但此次增资计划后来杳无音讯。
第二次增资
2019年6月,复星联合健康开始计划第二次增资,计划增资1.6亿元,增发1.6亿股股份。由股东上海复星产投认购1.2亿股,迪安诊断认购0.4亿股。增资成功后,复星产投持股比例从20%提高到33.33%,达到控制类股东标准。
但增资计划并不顺利。2019年11月,该增资方案被撤回。迪安诊断发布公告表示,根据《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复星联合健康拟调整增资结构,故经协商,各方一致同意撤回提交的增资方案。至此,第二次增资同样以失败告终。
由于增资计划一再告吹,复星联合健康两大股东决定曲线救国。2019年、2020年的12月,该公司分别与复星产投和丰实资产签订《赠与协议》,两大股东以现金形式分别捐赠3.5亿元、3亿元,合计捐赠6.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复星联合健康注册资本金注册时仅5亿元。
有专业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指出,捐赠行为并不能提升投资人明面上的股权比例,且各股东也并非等比例捐赠,从商业角度来看,除非投资方与被投资方利益深入绑定,不求回报,否则容易存在“阴阳协议”的风险,容易产生纠纷。
第三次增资
2021年,复星联合健康开始了第三次拟增资。落款时间为2021年4月29日的一份变更注册资本的公告显示,此次拟增发1.145亿股股份,其中由上海复星产投认购0.229亿股,拟新股东西藏嘉泽创投认购0.916亿股。公司注册资本金由5亿元增加至6.145亿元。但同样未有任何进展。
(图源:复星联合健康关于2021变更注册资本有关情况的信息披露公告)
除此之外,复星联合健康的股东方也是频出状况。
第3次增资失败的几个月后,该公司第二大股东,宜华地产因陷入合同纠纷,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冻结其持有的复星联合健康19.5%股权,并于2022年1月28日进行司法拍卖,用于清偿债务。值得注意的是,该笔股权评估价达到2.01元,但起拍价却为1.41亿元,近乎腰斩。
首次流拍后,今年3月,该股权第二次被放在阿里拍卖平台,最后以约1.12亿元的价格被北京和平联科竞得。
其新股东和平联科也颇具争议。曾有媒体公开报道,和平联科法人鲜文亮与曾被证监会开出34亿巨额罚单的老赖鲜言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鲜文亮为湖北汉佳置业现任法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而此前汉佳置业的法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均由鲜言担任。
此次拍卖也使此前6.5亿元捐赠而导致的“同股不同权”的问题浮出水面。涉及两次捐赠的股东大会议案中明确,未捐赠股东不享受捐赠现金资产中各自股权比例所对应形成的股东权益。
复星联合健康其余股东也不“省心”。2023年一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第四大股东重庆东银控股所持的19%股份被全部冻结。企查查显示,该股东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03
退保赔付高企 偿付能力接近监管红线
复星联合健康成立于2017年,是国内第6家专业健康险公司。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历了6个完整会计年度,但因偿付能力等问题悬而未决,公司经营受到一定影响。
据2023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复星联合健康今年上半年共累计盈利0.33亿元,同比上升180.49%。净利润的大幅上升,或与其上半年保费增长有关。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复星联合健康保费规模累计达23.13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同比上升了14.17%。
自2022年一季度以来,复星联合健康单季度的投资情况并不稳定。今年二季度,该公司投资收益率为1.25%,环比上升0.37BP;综合投资收益率为0.49%,环比下降0.27BP。
若把时间线拉长,纵览6个会计年度可以发现,在2022年大环境下行的情况下,复星联合健康投资收益稳步提升。2022年该公司投资收益达到3.14亿元,同比增长148%,约是上一年的2.5倍,是过去6年中金额最高的一年。
费用端来看,根据最新数据,2022年,复星联合健康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仅4.98亿元,同比下降55%,不及上一年的1/2,是成立至今的首次下滑。
根据该公司2022年报显示,团险、银保、融合、个人经代,4个渠道中,团险、融合渠道的实际费用小于预定费用;银保、个人经代渠道的实际费用要高于预定费用。
2022年,复星联合健康业务及管理费用仅出现3%的同比下滑,共花费3.31亿元。和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指标发展趋势相同,2017-2021年,该公司业务及管理费用保持上升趋势,仅在2022年下滑0.11亿元。
相较于之前两个指标,近年复星联合健康退保金、赔付支出高企。6年来,该公司退保金持续增长。尤其是2021年、2022年,该公司退保金相较前几年成倍数增长。
其赔付支出同样需要特别关注。虽然该指标发展趋势与退保金相同,连年增长,但绝对金额要远高于退保金。2022年复星联合健康赔付支出费用高达10.40亿元,同比增长36%,约为2020年金额的2.1倍。
2017-2022年,该公司共实现保费124.45亿元。据统计,该险企成立至今已赔付出25.72亿元,占保费收入的21%。(2020年保费收入24.54亿元)
偿付能力方面,2021-2022年,该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较明显波动,这也是复星联合健康退保率、赔付支出大幅增长的年度区间。
根据最新一期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复星联合健康核心偿付能力为53.25%,同比下滑16.46BP,较上一季度环比下滑1.32BP;综合偿付能力106.49%,同比下滑32.86BP,环比下滑2.65BP。
虽然复星联合健康已经成功申请了过渡期政策,但是,其偿付能力充足率也已逼近监管“红线”,这将对新产品报备、机构开设、风险综合评级等产生重大影响,公司通过增资等筹资举措补充资本金已“迫在眉睫”。(内容来源| 观潮财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