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探访贵州唯一4A级研学景区校园:以校旅一体推进产教融合-当前热闻

了解都匀毛尖茶历史、学习茶叶采摘技巧、体验非遗制作技艺……今年以来,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成为黔南地区的一个热门旅游目的地,入园游客突破2万人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校旅融合”是什么?当业内还在广泛探讨该业态概念时,位于贵州省南部的这所地方职业院校已用实践探索出一条路径。2019年成为3A研学景区校园、2022年取得 4A级研学景区校园创建资格、2023年4月获批贵州省首个“校旅结合茶文化研学基地”……连续几年,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将“校旅融合”作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取得了实效,收获了认可。

为何融、如何融?连日来,记者走进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实地探访职业院校“校旅融合”的“破圈”之道。

为啥融?地方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务实探索

在2014年启动校园建设规划时,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一条大胆的定位:“教育教学、创业孵化、茶旅康体”的研学景区校园和都匀市西北部城市公园。

对这份定位,当时不少学生甚至教职工都提出了不解与疑惑:“学校为何建成景区?”

“这并不是凭空想象。”对于疑惑,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罗俊道出其中原因。在他看来,职业教育与产业是“命运共同体”,最大的特征是与市场的黏合度为零。近年来,各地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但现实中,职业院校与地方产业在结构上仍有不同程度适配错位,教育教学调整得不够及时,产教融合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状态。

作为地方院校,这样的瓶颈更为突出。“受地缘、交通、人才、资金、产业基础等方面制约,培育的人才往往跟不上市场和产业的节奏。”罗俊说。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一角。人民网 龙章榆摄

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子?学校将目光瞄准了旅游产业。从外部看,近年来贵州将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旅游实现“井喷式”发展。作为贵州旅游产业发展“主战场”,黔南州有3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6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以及“中国天眼”、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等世界级旅游名片,产业环境十分广阔。

往内看,学校也有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学校绿地率70%,国家二类植物有几十种,还有60多年历史的100多亩都匀毛尖原种茶——渔钩小叶茶以及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省级都匀毛尖茶大师工作室、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等载体,能深度参与的职业体验场馆超1万平方米,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富集。

改革现实需要、具有发展基础。“将校园建成景区,以景区为突破口,推动旅游产业和职业教育建立深度有效、持续稳固融合机制大有可为。”罗俊认为。

如何融?推进校景、校企、研学、景城一体化建设

即使具有先天条件,“从无到有”推进校旅融合,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面对这个系统工程,学校清晰勾勒出一份明确的施工图。“就是抓住研学这条主线,同步推进校景、校企、研学、景城一体化建设。”罗俊介绍。

——校景“一体化”,注重理念融合,按景区的标准来建校园。学校结合校园原有景区,相继建成茶园、桃园和桔园等八大主题园和茶旅、非遗文化和山地农业等九大深度研学体验区。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一个校级景区公司、一个院级教育研学公司,以公司治理模式来管理景区、管理校园,保障校园景区有序规范管理运营。

——校企“一体化”,推动产教融合。专业上,学校组建旅游与茶产业系,建成全省首个旅茶专业群,形成“旅游+茶”“旅游+非遗”“旅游+电商”等专业。人才培育上,学校每年与黔南州民宿协会开设30 人订单班,双方共定培养方案,实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入学即就业”。课程教材与企业和产业生产标准相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学旅行》《非遗文化》等校本教材,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学标准与生产标准、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做到校企一体融合发展。

学校里建有游客购物中心。人民网 龙章榆摄

——研学“一体化”,突出训旅融合。学校建设涉及旅游产业导游、酒店、餐饮、非遗产品等 20 多个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提供 70 多个岗位。建成全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营地,开发涵盖都匀毛尖茶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科技文化和军旅文化等研学领域的研学课程 36 门。以茶园、桔园和养殖场等为重点,学校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传播科普知识和科学创新精神。推动实现景区即校园,景观即实训基地,学生即导游,景点即课堂,实训产品即旅游产品。

——景城“一体化”,推进校地融合。学校先后与州内外县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与文旅部门、民宿协会、酒店、旅游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同时,学校围绕现实问题开展对策调研,《黔南州茶旅一体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等列入州委州政府的重大课题,服务地方政府发展。另外,学校将校园开放为市民公园,服务市民,实现将学校的教育教学融入产业、融入政府、融入地方生活。

实践证明,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路子探对了。3A研学景区校园、 4A级研学景区校园、贵州省校旅结合茶文化研学基地、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贵州省劳动教育基地、黔南州青少年科普培训基地……经过多年发展,一项项“头衔”先后落地,一个多方参与、规范管理、责任清晰、保障有效的校园景区成型。学生到“4A级景区读双高校”的愿景成为现实。

带来啥?收获“学校受益企业认同社会认可”多赢局面

5月的后山茶园里,老茶树探出新叶,吐露勃勃生机。茶垄之间,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的学生吴菊变身“专业导游”,带领着一队小学生“游客”穿梭其中。

“带孩子认识茶叶、教孩子一些茶园知识、随时应对带队面临的突发状况……这样的锻炼,让我收获了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吴菊感慨。

和吴菊一样收获丰富实践经历的学生不在少数。旅游与茶产业系创新创业带队老师金学佳说,当一支旅游团队进入园,学生们便转化为“企业工作者”。“旅游专业学生将直接作为导游、茶艺专业将成为茶艺老师、制茶专业学生教授茶制作技巧、烹饪专业学生开展烹饪教学、文秘等专业学生参与宣传与公众号运营。目前,旅茶系的实战实训覆盖学生90%以上。”她说。

从设计到实践全流程参与的教学环境,让职业教育最先感受到市场的脉搏,培育出适合产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学院的茶山吸引众多小学生前来研学。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就业情况最先变化。连续几年,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位居前列。今年,学校举办的双选会上更是出现了微妙变化:招聘企业多,应聘学生少。为啥?在此之前,大部分学生早已有签约意向。“以茶旅系旅游班、茶业班等专业举例,基本还没毕业就已被企业预定。”金学佳说。

变化更直观地体现在数据里。根据统计,2018年前,黔南职院每年的招生规模仅2000多人,到2022年后,规模已扩大到5000多人。“以前报考要几次录取,近几年全是第一志愿一次录完,这是质的变化!”罗俊介绍。

学生更出众、企业更认同、社会更认可。然而,在罗俊看来,最大的收获是学校的环境的焕然一新。“外在看,景区式的校园景点增加了学校的书香氛围与人文气味,内在看,师生积极主动开展创新创业,这种干事创业的环境提振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形成了良性循环,将成为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他说。

校旅结合、产教一体,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将会更加深入。

今年4月底,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实施“校旅结合”助推教育事业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贵州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与各级文旅行政部门、单位加强沟通协调,加快提升贵州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贵州“校旅结合”助推旅游产业化特色发展模式,打造贵州教育和旅游发展新品牌。

关键词: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Copyright   2015-2022 起点音箱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